31歲C小姐,因為長期經痛伴隨大量血塊來看診。我一面按脈一面斟酌著處方,想著如何在疏肝、行血、化瘀間拿捏個恰到好處的比例。突然間C小姐將手抽了回去對著空氣甩了幾下。
「手痠了嗎?」
「不是的醫生,我的手會發燙。」C小姐不好意思地說。
「都熱在掌心,一陣陣的,愈到晚上愈嚴重對嗎?」C小姐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議地看著我。
「這不是玄學也不神奇,這是溫經湯證。」我笑著說。
溫經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從摘錄的原文裡,大致可以讀出三層意思。
其一是溫經湯使用的對象,大部分是更年期的女性。但若年輕女性甚至男生有相應的方證或病機,仍然可用不必拘泥;其二是溫經湯的方證,小腹脹痛、手掌熱日輕夜重、口唇乾,經方家黃煌將其推廣,總結為「枯桂枝」體質頗具參考性;其三溫經湯標的在骨盆,臨床上溫經湯對骨盆腔的循環不良、筋膜扭轉、肌肉無力,都有很好的療效。
我認為C小姐的經痛、血塊就是骨盆結構異常所引發的。所以就依著這第二和第三條,替C小姐處方溫經湯加葛根、麻黃,另用赤芍代白芍並加上桃仁。三帖後手發熱完全消失、七帖後月經來潮血塊顯著減少,沒有感到一絲疼痛。這相當於照著課本開藥,結果自然毫無懸念。但心中總有個疑惑,為什麼標的在骨盆的藥會有手掌發熱的表徵呢?這個我們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