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逆流而上的蛔蟲

循著訊號找痛點

「蕭醫師,我只是睡不著,你怎麼開殺蛔蟲的藥給我吃?」一位阿姨在門診上問。我看了看上次的處方心裡暗笑,原來是烏梅丸惹的禍。

「那妳吃藥這週睡得還好嗎?」在高談闊論前總要先確定一下療效。

「有捏,差很多!之前我吃過酸棗仁湯、溫膽湯、加味逍遙散、黃連阿膠湯···都完全沒有差。我之前看的醫師和我說所有失眠的處方都試過了,建議我吃西藥。但我對中醫很有信心,一定能治好我的病。」在利用率逐年下降的時空背景下聽到阿姨這麼說,心裡很是感動。

究竟這個蛔蟲藥是怎麼治好了阿姨陳年失眠的痼疾呢?為了挽救中醫的利用率、重建阿姨對中醫的信心,我隨手畫了底下這張兩張圖。

▍上圖左方是生理正常的人

中醫認為,橫膈上的心臟為君主之官,是全身熱和動能的唯一來源,並把心臟溫煦的功能稱為「心火」。在正常情況下,膈上的能量(心火)要能夠透過血液循環穿透到膈下,確保腸道的正常蠕動、消化和吸收並溫煦下肢,這個過程稱為「心火下移小腸」。倘若心火能順利下移,人就會像泡完溫泉或洗完熱水澡一樣,頭涼四肢暖,感到清爽而放鬆。

▍上圖右方就是需要用到烏梅丸的情況

心火下移小腸的機制因為肝經氣滯而阻斷,氣都塞在胃部就會「中痞」,胃脹而腹滿。上面的熱下不去,就產生黏膜乾燥、心煩、焦慮、失眠等「上熱」的症狀;膈下也因為得不到下移的熱而有腹瀉、腳冷等「下寒」的現象。

「所以阿姨,妳表現出的上熱、中痞、下寒這些症狀正是我沒有用一般的失眠方而選擇烏梅丸的主要原因。」阿姨點了點頭。

「那蛔蟲呢?」看來阿姨對蛔蟲還是念念不忘阿。

我靈機一動說道:「在醫聖張仲景製出烏梅丸的漢代,飲食衛生條件遠不如現在,每個人的肚子裡或多或少有點寄生蟲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剛剛我們不是說烏梅丸是『上熱下寒』嗎?腸道中感覺到寒氣的蛔蟲就和現在很紅的鮭魚一樣逆流而上取暖去了,有時還會從嘴巴吐出來。」阿姨被我生動的描述唬得一愣一愣的。

「蛔蟲就只是古代人腸胃中的溫度計、風向標,現代人肚子裡壓根就沒有蛔蟲是怎麼樣都吐不出來的了。但『上熱下寒』的病機病沒有改變,所以烏梅丸也同樣適用喔。」

阿姨點頭如搗蒜。離開診間前阿姨回頭對我說:「醫生,你有在上課嗎?我覺得你講解得好清楚喔。」

「阿姨,妳有聽過『蕭御醫講透中醫』嗎?」

▍診療筆記

失眠,是現代不分老少的通病,我們要循著訊號找到相應治療的痛點。

所有文章
×

快要完成了!

我們剛剛發給你了一封電郵。 請點擊電郵中的鏈接確認你的訂閱。

好的訂閱由Strikingly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