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週末參加青年中醫論壇,逮住阿銘師回台北前的空檔,在高鐵站一邊吃著拉麵、一面天南地北地聊著。阿銘師是我同窗多年的大學同學,更是我的良師益友,總能像面鏡子般讓我覺察到自己不合邏輯的信念與糾結。所以從小打小鬧的心情挫折到至關重要的人生選擇,我總喜歡找他聊聊。
「你覺得勇敢和勇氣有什麼不同?」在聽完我一股腦地陳述最近的困境後,阿銘師問了個很跳tone的問題。
「勇敢是畏懼的反面,如同我們會誇讚一個小孩跌倒不哭、不怕黑很勇敢。勇氣好像感覺上多了些什麼,但說不上來。」我思考了一下這麼回答。阿銘師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是多了一些東西沒錯。勇敢是不害怕,但勇氣是儘管感到害怕卻仍然堅持付諸行動。」語音剛落,突然感到一股電流在胸中湧動。這是我聽過對勇氣最好的詮釋,沒有之一。
透過區分勇敢與勇氣,我對恐懼也有了更深的體認。遠古時代人類有獻祭的傳統,將少男少女獻給上天、江河、大海,祈求神靈的寬恕與赦免,讓天災早日平息。人類寧可背負著殘忍和愚蠢,也不願面對未知,因為隱身在未知背後的正是恐懼。這樣看來,我們大可不必因為從遠古時期就寫在我們基因裡的恐懼而苛責自己,重要的是在心中充斥恐懼的同時,我們依然願意邁開步伐、堅持行動。
我們可以不勇敢,但不能沒有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