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麻瓜學中醫第五話 AZ疫苗注射

· 麻瓜學中醫

蕭御醫昨日下診回到家,一推開門就一片漆黑。本來活蹦亂跳的娘娘早上打完疫苗後,傍晚就開始發燒、頭脹、眼脹、畏寒、食慾減退、全身酸痛沈重,倦怠乏力,癱軟在床上一動不動,右脈寸關間弦滑,應指有力。

「我有帶回來一些越婢加三仁湯,妳要試試嗎?」蕭御醫小心翼翼地試探。

「越婢、三仁湯!那不是治中暑的嗎?我燒到38.5℃,身體痠痛、畏寒,為什麼不用大青龍湯?」娘娘身為專業的中醫師,自然頗通醫理。顯然對於這幅略顯輕巧的小方能否退燒感到懷疑。

「妳雖然發燒但剛剛幫妳把脈的時候手臂濕潤,微微有汗,雖然身疼但以頭脹、眼脹、身重最為突出,再加上明顯放大的右脈弦滑有力和食慾減退,顯然是濕重,我認為選用越婢加朮、或越婢加半夏湯更為合宜。」娘娘雖不置可否,但似乎有點被說服。我趕緊打鐵趁熱繼續說。

「下午的時候我也開始低燒頭痛,吞個一兩包就好多了。」微臣都已經以身試藥了娘娘您就乖乖吃藥吧XD。在一番勸說過後,娘娘終於勉為其難地吃了兩包藥,進房裡歇著了。

左青龍、右白虎是中醫處理發熱病的兩條主線。左升主力在青龍,也就是麻黃,作用偏向發汗;右降主力在白虎,也就是石膏,功能偏向解熱。這就像大熱天一進到悶熱的車廂內,我們可以開窗讓熱「發出去」,也可以直接開冷氣使溫度「降下去」,更多時候我們會兩者併用。麻黃和石膏的配伍也是如此,一升一降、一散一收。臨床上透過調整處方中麻黃、石膏的比例去契合身體當下的趨勢,是運用經方治療發熱病繞不開的功課。《傷寒論》中從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大青龍湯、越婢湯、麻杏甘石湯到白虎湯,在我看來就是醫聖仲景先生手把手地演示從麻黃逐漸過渡到石膏、由升漸降的連續過程。

broken image

「我要喝水!順便把體溫計帶進來!」聽見娘娘在房裡喊,小的趕緊到床邊小心伺候著,不敢怠慢。眼見娘娘身子略為出汗,脈靜身涼,趕緊朝著額頭「嗶」一下確認體溫。

「37.1℃。」蕭御醫的項上人頭算是保住了,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