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講透中醫臨床工作坊

給你一套稱手的臨床框架

「蕭醫師我跟你說啦,之前中醫師說我的失眠只能吃西藥。」一位阿姨在診間拉高嗓門嚷嚷著。

「喔?他有說為什麼嗎?」我打從心裡好奇地問。

「他說中醫所有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我吃了都沒有效,就只能吃西藥了。」

「·····」患者講得理所當然,留下一臉乾笑的蕭御醫。

歸脾湯、酸棗仁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黃連阿膠湯、交泰丸、溫膽湯···試完一輪都沒效,就束手無策嗎?也許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處方,而是一個更高效的臨床框架。臨床框架就像一個分門別類的書櫃,讓我們把雜亂無章的臨床細節按照一定的規律整理起來,以方便臨診隨時取用。以主訴為核心來分類當然也是一種直接、樸素的框架,只是不夠稱手和有效而已。經過漫長的摸索,我總結出一套以腹診、脈診為經緯,方證為核心的臨床框架。

腹診發現這位阿姨在按壓劍突下到肚臍這段有明顯的壓痛和噁心感,仔細詢問下發現,除了失眠外,還有長期腹瀉、手冷、焦慮的情形。經過這般推敲,一個以胃為核心、上熱下寒的態勢已經很清楚,但治療上熱下寒的方很多,半夏瀉心、生薑瀉心、甘草瀉心、黃連湯、烏梅丸,到底用那個?按了阿姨的脈發現左脈弦滑、重按有力,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最後我處方烏梅丸。一周後已能在半小時內安然入睡,原本長期的腹瀉、手冷、焦慮也改善不少。一套好的臨床框架能夠不被主訴所囿,能夠用更大、更廣的視角得到更加整體的診斷,不只見樹、更能見林。

沒錯,你或許看出來了,這是一篇「講透中醫臨床工作坊」的業配文。工作坊的內容就是透過兩個整天的時間把這套框架,用我能想到最好的方式,毫無保留、手把手的交給你。開設這個工作坊的初衷,是源於近年自己對中醫教育和產業的思考。我清晰地體認到學校所教的、考試所考的、實習所見的,並不足以支持一位對自己有期許、對療效有堅持的醫師。回顧自己十年臨床,又何嘗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地自己摸索、自己總結,才有今天一點小小的成績。「講透中醫臨床工作坊」是我長期思考的答案,我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去支持以中醫為志業的醫師們完成自己對專業的追求與夢想,少走些彎路,翻轉低效、低價的惡性循環。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目的與理念,Welcome aboard!!

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