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麻瓜學中醫第七話 皮膚病

最近收到podcast聽眾留言提問,在前篇蜂窩性組織炎的醫案中,為什麼會考慮用茵陳五苓散或當歸拈痛湯,濕和熱之間又如何拿捏呢?面對這樣專業的大哉問,值得寫一篇專文和大家分享我對皮膚病灶辨證和用藥的想法。

宋代著名醫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中提到,五臟各有一證:肝臟水疱;肺臟膿疱;心臟斑;脾臟疹;歸腎變黑。其中的肝臟水疱,我的理解是有具有水疱、組織液滲出、水腫等特徵的皮膚病灶需考慮從肝論治。必須聲明的是,這裡說的肝並不是現代醫學說的肝臟(Liver),和肝功能異常、脂肪肝、肝炎、肝癌都沒有關係,而是中醫學特有的一組抽象概念。

在中醫學中,肝主升、膽主降,互為表裡,就像翹翹板的兩頭,當肝這一頭上升、另一邊的膽必隨之下降。若翹翹板故障卡住了,肝鬱無法上升、膽火就無法收斂下降,反之亦然。面對肝氣不疏、膽火不降這樣的病理狀態,標的在眼睛宜用菊花、在皮膚首選茵陳。工作壓力大、用眼過度的上班族來杯菊花茶保養眼睛非常舒服,就是體現菊花升肝氣、降膽火、標的在眼睛的藥物機理。同樣是升肝降膽,但標的在皮膚的黃疸、水疱、組織液滲出、水腫性的皮膚炎,經驗上同屬菊科的茵陳效果就非常好。

濕熱之間的拿捏,是臨床上永遠的難題,但仍有些客觀標準可以依循。臨床上常長在手腳黑白肉際處的汗皰疹,正是以濕為主的典型,可以選用茵陳五苓散,升肝、降膽、利濕;蜂窩性組織炎、痛風性關節炎除了水腫和組織液滲出外,更合併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濕重熱燔,處方就要在茵陳五苓散的基礎上,去掉升肝氣的桂枝、加上些清熱解毒的藥,我習慣選用當歸拈痛湯;再更熱一些我還會加上石膏一兩,藉金氣下降之勢收斂膽火。

有關石膏的運用是另一門學問了,我們下次再說吧!

All Posts
×

Almost done…

We just sent you an email. Please click the link in the email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

OKSubscriptions powered by Striking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