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頭暈、手腳冰冷、月經常遲到、量少,看中醫常被說『血虛』,吃藥也有改善。驗血報告又都正常。蕭醫師啊!究竟我有沒有『欠血』阿?」
「妳有血虛的見證,吃了補血的處方後又有好轉,肯定是血虛不會錯的。只是血虛可不見得會貧血喔!」我笑著回答,順手拿起診間的便簽畫下六個圓圈。
一般而言,我習慣從溫度、濃度、容積三個物理變量來區分血虛這個模糊的概念。

▍血的溫度虛
最上面的兩個圈展示的是血液溫煦功能的低下或喪失,近代有些醫家也稱為「血的溫氣虛」。既然是溫煦功能的喪失,這類患者臨床上以手腳冰冷、畏寒、關節冷痛、凍瘡等末梢循環不良的症狀為主。藥物上常用當歸、川芎等溫經散寒的補血藥。
▍血的濃度虛
中間的兩個圈是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濃度降低,現代醫學所說的貧血,血液中的血紅素濃度過低就屬此類。血液中營養物質不足,臨床上表現為頭暈、心悸、面色少華、唇色淡、爪甲色暗。因為血中的營養物質由脾胃化生,用藥上除了上述的補血藥,更要加上健脾補氣的藥,如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歸脾湯。
▍血的容積虛
最底下的兩個圈是血液的容積根本就變少了,也有些醫家稱為「陰血虛」或「陰虛」。陰與陽是相互制約的,今天陰變少,陽相對而言就多了,形成「陰虛陽亢」的熱症。這類型的血虛可不能再吃溫經散寒的補血藥,而要選用滋陰清熱的來補充,如阿膠、白芍、生地黃等等。
中醫之所以令人費解,並不是概念本身有多複雜,而是我們使用的詞語不夠精確與專一。同一名詞竟然同時指代了多種意義,讓人霧裡看花。
「一個血虛,各自表述,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