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算是冷底嗎?”
“醫師我覺得我火氣很大耶!”
寒熱可說是中醫裡最通俗、最具傳播力但誤解也最深的一對概念。如果你在門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大概率上我會直接覆述你的答案。意思是你說寒我就說寒、你覺得熱我就說熱(喂~),這個問題如果只用一句話回答就是:
在複雜的有機體中,不同病位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寒熱,寒走寒的獨木橋、熱走熱的陽關道。
底下案例一是外有寒、裡有熱;案例二是上有寒、下有熱;透過這兩個案例來聊聊寒熱這對熟悉的陌生人。
【案例一】
W女士53歲,體瘦膚乾、斑點多,面色黃暗少澤,神情緊張煩憂。主訴咳嗽兩三日,氣急咳逆甚劇,夜間平躺時加劇,痰音重濁。自覺惡寒低熱,口渴煩躁、但喝了水又覺得胃悶脹,平素腹脹、遇涼易腹瀉。舌淡苔白乾,脈浮數。惡寒發熱、咳逆短氣是表寒未解;口渴煩躁、舌苔乾是已經入裡化熱;倚息不得臥、口乾不欲飲是心下支飲。診斷太陽陽明并病夾飲,處方小青龍湯加石膏加減,服藥三天惡寒止、咳嗽大減,但仍腹脹便軟,偶因咽中異物感發咳。轉方黃連湯合半夏厚朴湯,一周後諸證皆癒。
【案例二】
旅居歐洲的C女士今年38歲,體形豐滿、唇紅膚白泛油光、大眼睛、眼胞略為浮腫,手腳汗毛重。主訴返台期間每每痤瘡發作、回到歐洲就緩解,因今年疫情停留在台灣時間較長,痤瘡就大爆發了。她的痤瘡以右頰為多,個兒大凸起如黃豆,紅潤挾膿,痘疹此起彼伏連綿成片,觸壓會痛;常口乾,咽中時有異物感,彷彿感冒前兆;飯後腹脹,平素大便軟散,夜寐時好時壞、入睡困難,頭面易大汗淋漓,目前月經週期規則。舌淡紅,苔薄,脈沈緩。痘疹、失眠是上有熱、腹脹便軟是下有寒,診斷為寒熱錯雜的厥陰證,處方半夏瀉心湯合麻杏甘石湯加減,服藥一週後痘疹消、睡眠改善、大便成形,唯咽中異物感尚存;原方加上梔子、連翹再服一周後,諸證皆癒。
分不清病位的寒熱治療就如同抱著火爐吃西瓜、拿張飛打岳飛,註定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