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X 小姐通訊問診前透過線上客服傳來的照片,我的心涼了半截。那是一隻發滿丘疹的大腿,呈現出蕁麻疹標靶型的典型病灶,連隔著iPad屏幕都能感覺到搔癢的那種。患者上線前,我默默在心中覆盤上週問診的過程與思路。
原先規律回診調理的 X 小姐,上週因疫情考量改成線上通訊問診。她提到近兩週只要運動流汗就會全身起疹子,搔癢難耐。忍耐一陣子不去抓它,待身體冷卻下來就會消失,希望能夠加藥一起調理。
電話這頭的我心裡反覆琢磨著, X 小姐的疹子運動流汗時發作,遇熱則發應辨證為熱;但從患者的身型、過往的體質、發熱的時程和腹瀉兼證來看,似乎又偏向寒證。正在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時候,看著診間桌上的桌曆,我有了一個主意。
「請問您的疹子是從那天開始發作的,是5/21日前後嗎?」
「嗯嗯,差不多是那幾天開始的沒錯。這個會有差別嗎?」 X 小姐對這個問題感到有些疑惑。
「是的,我想您的疹子可能與節氣有關。」

一根竹子不平整的地方稱為「節」,所以所謂節氣指的就是自然界大氣轉變最劇烈、最不平整的時候。中國人講究過節,正是因為人體在這些特定時刻最容易產生相對應的不適、甚至疾病。所以能過順利地「過節」,絕對是值得大肆慶祝的。5月21日,也就是 X 小姐開始發疹那天,正值立夏過渡到小滿。立夏小滿二節,地底下封藏的陽熱,由升而浮而成夏季。地面之上陽熱小滿,地面之下,陽熱大虛。故小滿節後,多下寒時病。簡單說從節氣來看, X 小姐的疹子是陽熱外浮只是其標,但裡頭的虛寒才是其本。於是上週我處方煎劑荊防柴歸湯為架構,加重其中溫中散寒、健脾利濕的用藥。
「 X 小姐您好,我是蕭醫師。我有看到您傳來的照片…」 X 小姐上線,該是誠實面對的時候了,沒有療效說再多醫理都是枉然。
「對對對我好很多,這兩天都沒再發了。就算有也是一點點,範圍很小,也不太癢。」 X 小姐打斷我興奮地說。
「那照片是?」我有點懵。
「那是前幾天的啦,因為助理要我上傳照片,今天沒有疹子我就傳了前幾天的。」
「…….」好吧!沒事就好。